会议专题

大地的伤痕--作为记忆符号的”万人坑”

自“九一八”事变起,“万人坑”就开始进入反日话语中。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万人坑”记忆的重构在东北解放区的阶级斗争运动中展开。1949年后,各地“万人坑”记忆首次得到全面凸显,是在抗美援朝时期的社会动员中,根本是政府应对国际关系问题时的常用策略。真正让“万人坑”进入国家集体记忆的,是1960年代开启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万人坑”发掘与展示的热潮也在这一时期出现,形式单一的记忆回溯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忆苦”需求。当阶级斗争远去时,与此相关的“万人坑”记忆遭遇了被遗忘的困境。而记忆构建,或者可以说,记忆引向一种责任伦理—克服冷漠,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万人坑”记忆已经成为集体创伤记忆的表征,但却很难在其中找到个人的位置,在抗日战争记忆走向深化的今天,对个人生命的缅怀,对个体记忆的关注不该只反映在遇难者名单墙上。

抗日战争 历史事件 记忆符号 记忆构建

王楠

南京大学

国内会议

“文化记忆:时代、历史与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

杭州

中文

133-153

2015-05-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