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特征和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早期、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发病趋势和临床特征的差异,为临床合理诊治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2010-2011年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RDS患儿,根据胎龄分为≤32周组、33~36周组和≥37周组,分别对各组患儿的围产期情况、高危因素、呼吸机辅助通气方式、时间、辅助通气并发症、住院时间、费用及预后进行比较. 结果:2年间本院NICU共收治危重新生儿3077例,诊断RDS 398例(12.93%),其中≤32周组125例(31.4%),33~36周组130例(32.7%),≥37周组143例(35.9%).早产儿发生RDS的高危因素主要有胎膜早破、胎盘异常、母亲妊娠高血压疾病;足月儿发生RDS的高危因素主要是择期剖宫产、感染及羊水异常;在死亡率方面各组无差别;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72例占18%,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 44例占11.4%,合并气胸7例(1.76%);治愈253例(64.1%),好转48例(12.1%),死亡23例(5.4%),放弃74例(18.4%);住院时间(14.2±8.8)天. 结论:早期、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RDS在高危因素、起病特点、治疗反应与并发症方面均存在差异,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RDS有增多趋势,与择期剖宫产、感染、羊水污染有关,容易并发持续肺动脉高压,应引起足够重视.

早产儿 足月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发病机制 临床观察

许平 周丽英 贾焕荣 李宝云 杨春燕

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监护室

国内会议

山东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大会暨山东省医师协会急救医学医师分会第四届学术大会

山东济宁

中文

27-30

2013-10-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