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迷评估方法在判定心肺复苏后患者预后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昏迷的客观评估方法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和主观评估方法GCS评分、GCS-匹斯堡(Pittsburgh)评分在判定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成功患者预后中的价值. 方法:选取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成功的昏迷患者,复苏后24小时内行BIS监测,同时进行GCS评分和GCS-Pittsburgh评分,观察6个月预后.分析评估方法与预后的相关性及不同评估方法判定预后的价值,分析对比主客观评估方法对昏迷患者6个月预后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 结果:三种评估方法的预后不良组分值均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两组间的BIS值差异最显著(P=0.00);患者运动反应、对光反射、脑干反射及自主呼吸的消失判断预后预后不良的敏感性均为100%,其中脑干反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BIS监测对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预后不良判断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准确度显著高于GCS-Pittsburgh评分. 结论:BIS监测与GCS评分、GCS-Pittsburgh评分与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预后均相关,客观评估方法BIS监测对预后不良的判定价值优于主观评估方法.
心肺复苏手术 昏迷评估 脑电双频指数 预后评估
李涛 张明
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山东济南250014
国内会议
山东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大会暨山东省医师协会急救医学医师分会第四届学术大会
山东济宁
中文
440-442
2013-10-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