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礼馍--鹣鹣造型与寓意研究
在地处黄、洛、渭三河交汇处的陕西省大荔县乃至周边的各个县,有正月十五前娘家给出嫁的女儿送鹣鹣的古老习俗.大荔一带群众制作的鹣鹣礼花馍,是依据《山海经》中描述的比翼鸟的形状经过历史的积淀幻化出的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民俗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品,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民间礼仪和民俗风情.大荔人制作的鹣鹣礼花馍如玉石雕琢,装饰后华丽而不失高雅,雍容而不落庸俗,雄鹣是虎头或狮头,但却插有华丽的翅膀,使虎鹣在雍容华贵之中不失阳刚、威武之势,雌鹣花贵而不失凤凰之态.送鹣鹣在当地分为两种民俗礼节,即结新亲的”送灯”(也叫送鹣鹣)和小孩满十二周岁的”全灯”(也叫完灯).在当地的送鹣鹣民俗中,会发现灯和鹣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自东汉元宵节挂灯习俗形成后,灯在民间就逐渐成为了火的象征.有灯则有火,有火则有烟,烟火旺盛,红灯不熄正是人们延续生命珍爱生命的传宗接代观念.这里的鹣鹣(看灯鹣鹣)就成了烟火延续与不渝爱情的吉祥图腾,立于灯下,威武而花贵,守护着生命与幸福.
民俗礼仪 花馍文化 鹣鹣造型 鸟形图腾
林宏霞
大荔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国内会议
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余杭)论坛暨2013年良渚论坛
杭州
中文
320-326
2013-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