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态移植:”非遗”承续的美丽蝶变--以”诸暨乱弹”保护利用为例
城市化、工业化、老龄化、撤村化等诸多因素,导致”非遗”原生态环境大面积丧失,活态移植成为一种无奈又积极的保护利用之策.本文以”诸暨乱弹”的移植抢救为个案,阐述了活态首先必须是活体,它既是移植的关键,也是非遗在次生态环境中承续持久的生命依托,在移植过程中“活态”主体的是传承人群体,无论从内容、文本、流程,还是“次生态”的再造,人是其中最活跃的决定因素,在嫁接过程中不仅要完成非遗本身的植物学上的文化嫁接,尤其还要在它的外部进行理念、策略等层面的嫁接,提出嫁接进化学,遵循优胜劣汰法则,嫁接矛盾论,保证资源配置重点和嫁接优生法,保护利用相得益彰,同时指出开发这个概念绝不能用在文化遗产上,要“发挥遗产良性的文化作用和精神影响”,真正实现不负非遗传承行远播广的历史托付。
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态移植 文化保护
项建富 徐国萍
诸暨市越剧团 诸暨市文化馆
国内会议
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余杭)论坛暨2013年良渚论坛
杭州
中文
327-331
2013-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