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不同训练方式对孤独症患儿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训练方式对孤独症患儿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孤独症患儿120例,其中参加训练的95例(训练组)和未参加训练的25例(对照组),训练组根据训练方式又分为3组:①组57例”应用行为分析(ABA)+结构化教学(TEACCH)+感觉统合治疗(感统)+个体化训练(个训)”;②组18例(ABA+感统+个训);③组20例”听觉统合治疗(听统)+个训”.于患儿初诊及2年后随访(复诊)时评估其神经心理发育”发育商(DQ)”、孤独症症状”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及孤独症行为”孤独症行为量表(ABC)”. 结果:对照组:ARC总分、CARS总分随访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DQ值较前降低(P<0.01);①、②、③组:ABC总分、CARS总分均较前降低(P<0.01),DQ值均较前增高(P<0.01).不同训练方式组ARC、CARS及DQ改善程度不同.不同训练方式对ABC各因子改善情况不同. 结论:多种训练相融合的综合训练方式更有利于改善孤独症患儿预后.

孤独症患儿 康复训练 临床预后

刘毅梅 张枫 章丽丽 魏艳 杨洁

214023无锡,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儿童保健科

国内会议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

无锡

中文

79-81

2015-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