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网膜囊上隐窝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表现
目的: 探讨高位网膜囊上隐窝形成机制及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表现。 方法: 搜集横断位腔静脉裂孔(vena cave hiatus,VCH)和食管裂孔(esophagus hiatus,EH)出现囊状脂肪或水样密度影122例,分析其影像特征,探讨可能的形成机制、临床意义并就其称谓进行商榷. 结果: VCH HSOR方面,横断位呈类圆21例,椭圆形27例,半月形18例,均位于下腔静脉内侧,或前或后15例裂孔上层面IVC内呈“充盈缺损”改变,其内CT值为负值,较低层面左侧缘与SOR相连,部分呈蒂状。4例呈现“靶征”,其中单环、多环各2例,多环由外而内依次为:对比剂、脂肪、腹水和肝实质。 EH HSOR方面,横断位主要位于食管右前方,较大者呈现由右前到右侧再到后方包绕趋势,食管壁受压,EH扩大。类圆形18例,半圆形11例和椭圆形27例,囊由高密度线围绕,26例囊内显示点、条状高密度影,增强后强化, 1例见肿大淋巴结影,3例呈水样密度影。 VCH HSOR左右径:0.51-3.02cm,平均(2.01±0.78)cm;前后径:0.53-2.13cm,平均(1.38 ±0.54)cm;上下径值:0.47-2.55cm,平均(1.78±0.64)cm。EH HSOR左右径1.21-4.41cm,平均(2.86±1.48)cm(t=5.22,p<0.05),前后径1.11-4.08cm,平均(2.27±1.34)cm(t=6.41,p<0.01),上下径1.22-5.42cm,平均(2.66±1.32)cm(t=6.46,p<0.01)。 结论: SOR以潜在腔隙状态沿膈下贴覆于尾状叶和腹段食管表面,横断位不易显示。肥胖内脏脂肪沉积增多、肝硬化及年老膈肌裂孔健膜或隔膜薄弱是形成SOR高位的重要因素。HSOR主要表现为半月、类圆形或椭圆形脂肪或水样密度影,境界清晰,由细线样略高密度影包绕,与孔内结构关系密切。虽然VCH与EH结构相似,由纵向管状器官穿越膈肌裂孔及键膜或隔膜封闭,但由于毗邻结构不同,两孔区HS4R表现有所不同。HSOR可能提示膈肌裂孔功能减退、肝右叶萎缩及内脏脂肪增多,检出并报告HSOR能提醒临床医师和患者及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对防止或延缓HSOR增大,由膨升进展为膈疝和发现潜在肝脏病变具有一定意义;正确认识HSOR影像特征和形成机制对膈肌裂孔区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高位网膜囊上隐窝 发病机制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影像特征
曹和涛 黄虹 苏海 陆健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 226001 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影像科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68-171
2013-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