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黄淮海区域30个夏玉米品种聚类分析及其氮素利用特性

试验于2013年~2014年在山东农科院玉米所龙山试验基地(117°32′E,36°43′N)进行.采用盆栽试验,盆高45 cm,直径30 cm.供试玉米为黄淮海地区30个夏玉米主推品种.依据N素15 kg/亩,P2O5 3 kg/亩,K2O 10 kg/亩施用尿素、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钾,磷、钾肥做种肥一次性施入,氮肥按照4∶6分为种肥与追肥(大喇叭口期)施入,重复3次,随机区组.经相关和通径分析,单株产量、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子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间显著相关,高单株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含氮量和氮素收获指数是高产氮高效品种的基本特征。成熟期,Ⅰ型品种的氮素和干物质向子粒分配比例较高,Ⅳ型品种向根、茎的分配比例较高。Ⅰ型品种的氮转移量、转移效率、贡献率最高,Ⅳ型品种最低。

夏玉米 氮素 肥料利用特征 品种鉴定

赵红香 王庆成 张慧 刘开昌 赵海军 薛艳芳 李宗新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小麦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济南250100

国内会议

第十四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

保定

中文

89-89

2015-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