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我国男子20公里竞走运动员摆动技术的三维运动学研究

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竞走支撑技术研究的较多,对摆动技术研究的较少,而摆动技术恰恰是影响支撑与蹬伸动作的关键环节.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摆动技术的各个环节,研究其与身体其它环节的配合情况,再从整体上剖析技术,为我国运动员获得优异成绩服务. 选取参加济南全运会男子20公里竞走比赛前6名运动员的摆动技术为研究对象。采用日本产星高钦高速录像采集系统,进行比赛现场的三维定点拍摄。拍摄频率为每秒100帧。两机主光轴的夹角90度,机高1.1米,用三维立体框架标定。用美国Ariel解析系统分析计算。 我国运动员上肢摆动动作和上、下肢摆动技术配合方面基本符合合理的技术要求,但上肢摆动动作较为僵硬,肩骸扭转动作幅度不够,利用摆动技术提高步幅的效果较差。运动员下肢摆动技术的特点为摆动初期骸关节带动大腿、大腿带动小腿向前摆动,而摆动末期表现出积极前伸小腿和主动送骸技术。运动员在摆动与支撑技术配合方面基本符合竞走技术规范性要求,但是与世优选手相比在判罚尺度上不占优势。两腿分腿幅度小于世优选手,个别运动员蹬地腿蹬伸离地时机过早,摆动技术不够舒展,双支撑技术仍然是我国竞走技术的薄弱环节。运动员步长基本接近世界顶尖竞走选手,步频占有一定优势,技术上仍具有“高步频”的风格。6名运动员步幅和步频的差距说明不同的竞走运动员根据个人的特点和优势采用合理的技术都可以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竞走项目 摆动技术 三维运动学

李建臣 李继东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100191 河北体育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41

国内会议

第16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

桂林

中文

76-78

2013-10-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