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补肾抗痹合剂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0例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致残率很高的系统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笔者自2008年以来,用自拟补肾抗痹合剂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0例,疗效及安全性满意.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祖国医学中“痹证”范畴,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理大多倾向于病人的免疫机制发生紊乱所导致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因其主要表现在全身各个小关节,具有病程长,易反复,难治愈的特点,目前尚缺乏疗效确切,而副作用小的药物,故一直被医学界认为是难治之症。目前西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提倡积极、早期、联合、个体、规律的使用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DMARDs),甲氨蝶呤为公认的首选药物,其作用机制是竞争性地与二氢叶酸还原酶结合并阻止二氢叶酸向四氢叶酸转化,从而抑制DNA的合成,起到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其主要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肝肾损害、脱发等,病人往往难以耐受,依从性差。中医药因其副作用小,疗效满意,具有广阔的前景。我科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痹证发生除有风、寒、湿、热诸邪之外因外,往往有阳气亏虚、卫外功能降低之内因,卫外不固,病邪乘虚而入,袭踞经隧,气血为邪所阻滞则肿痛发作,所以尽管其病邪有风、寒、湿、热之别,病位有肌表、皮内、经络之异,而正虚邪入的病机则一,如失治、误治,或复感于外邪,则往往并且反复发作,缠绵日久,正虚邪恋,五脏气血衰少,气血不畅,经脉凝滞不通,此时病邪除风、寒、温、热外,还兼病理产物痰、火、瘀,如继续发展,病邪深入骨骼,胶着不去,痰瘀交阻,凝滞不通,邪正交争,关节肿痛反复发作,以致关节关节变形,不能活动,中医称此为“顽痹”,具有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久病及肾的特点。病变部位在骨,骨又为肾之所主,督脉循行于脊柱,总督一身之阳,故肾阳亏虚,为顽痹正虚的一面,风、寒、湿、热、痰浊、淤血痹阻经隧为邪实的一面,所以我科根据这一病机,采用补肾通阳治其本,蠲痹通络治其标的治疗大法,并结合西医西药所长,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方面取得显著地疗效。方中补骨脂、肉苁蓉、淫羊藿、熟地黄、当归、附片、桂枝、川牛膝补益肝肾精血,温壮肾督阳气,更合青风藤、五加皮、羌活、独活、徐长卿、寻骨风、薏苡仁、乌梢蛇、蕲蛇祛风胜湿、散寒止痛,复用白芥子、老鹳草、鸡血藤、鳖甲、红花、田七粉、蚂蚁粉化痰散结、行瘀通络;伴肾阴不足者,加知母、黄柏、菟丝子、龟板;伴肝阴不足者,加白芍、枸杞、沙参、麦冬;关节肿胀、触热明显者,加草河车、络石藤、虎杖,皮下结节明显者,加连翘、土贝母;关节僵硬明显者,加莪术、丹参。诸法合用,标本同治,配合西药甲氨蝶呤,疗效满意。多年临床证明,该治疗方法不仅能改善、控制症状,还能降低血沉、CRP,使类风湿因子转阴,抗CCP抗体下降,改善贫血,并能大大减轻甲氨蝶呤的副作用,明显改善患者对甲氨蝶呤的依从性。

类风湿性关节炎 补肾抗痹合剂 甲氨蝶呤 临床疗效

熊燕 贺志力

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江西南昌330000

国内会议

第七届国际中医风湿病学术大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九届风湿病学术大会

南昌

中文

290-292

2015-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