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伏气学说探讨痛风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辨治
痛风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痹证”范畴,中医药对痛风的治疗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痛风的发病与饮食不节密切相关,《黄帝内经》日:”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指出嗜食肥甘厚味的影响,成为后世论述痛风的基础.痛风积久而发、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特点与中医学伏气学说的发病特点相似.伏气学说本属于温病学的范畴,其起源于《黄帝内经》,肇端于王叔和,成型于汪石山,盛于明清,于当代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发展.随着伏气学说的发展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伏气的性质由伏寒、伏温扩展至六淫皆可潜伏,内生痰、瘀、虫、积皆可为伏邪,治疗范围也由外感扩展到内伤,而邪气藏匿的部位广泛,三焦、脏腑、经络、气血营卫、阴分、阳分、三阴三阳、膜(募)原、骨节、骨髓、脂膜、俞穴,都是藏邪之处.笔者从伏气学说的角度出发,探讨痛风的发病特点,认为痛风伏邪的性质为痰、热、瘀,脾为生痰之源,痰浊易下流犯肾,肾渎不畅导致痰浊内蕴,痰又化热成瘀,邪伏的部位为经脉,伏邪与气血相合,随经脉运行气血,而流注五脏,外渗溪谷.在痛风的治疗上,以祛邪为要,主张以清、透、通、利四法概之,因势利导,引邪外出,同时注重急性期、缓解期分期论治.
痛风 伏气学说 发病机制 临床辨治
王新贤 殷海波 陈亚光 张磊 胡笑赢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大街北线阁5号,100053
国内会议
第七届国际中医风湿病学术大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九届风湿病学术大会
南昌
中文
439-442
2015-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