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胃表面人工囊腔注射DC-CIK细胞治疗裸鼠胃肿瘤的初步研究
目的: 目前临床应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肿瘤主要通过静脉输注,CIK经血循环分布,到达肿瘤所在器官的数量较少,而CIK需接近肿瘤才能直接杀灭癌细胞.有报道将CIK输注在瘤周,其抑瘤疗效要优于静脉输注.但在瘤周注射存在穿刺损伤、癌细胞播散等问题.为了建立一种既可向器官靶向移植CIK抑制器官内肿瘤又不侵入器官实质的方法,笔者在剥去了浆膜的胃表面缝接一人工囊腔,将DC-CIK经皮注射(或通过埋在皮下的注射接头和管道注射)注入人工囊腔,使DC-CIK分布于胃肌层上,进而迁移入胃实质,抑制胃肿瘤生长. 方法: 手术剥除裸鼠胃浆膜暴露肌层,将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接种于胃肌层(每鼠5×106/0.2 mL)做肿瘤模型鼠;将一人工囊腔(聚丙烯PP薄膜和细胞培养支架海绵片周边相连构成的封闭腔,腔中可预置一纤维团)覆盖于胃肌层浆膜缺损处;人工囊腔的海绵面向肌层,囊腔周边缝于胃表面肌层(可将一管道由囊腔的PP薄膜面插入腔中,插孔密封).用胶原凝胶(pH7.4)涂封PP薄膜全表面和薄膜周边与胃表面之缝隙.将腹壁切口肌层缝于切口两边皮下组织,使人工囊腔贴近皮下,缝合皮肤关腹.DC和CIK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产生.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56阳性(CIK标志)细胞率和CD83、 CD86/HL-DR阳性(DC成熟标准)细胞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r法检测CIK杀SGC-7901细胞效率.将DC细胞用SGC-7901冻融抗原负载致敏,再与CIK共培养成DC-CIK.裸鼠接种癌细胞后4d,A、B组以触及模型鼠腹部皮下人工囊腔及纤维团为引导,将DC-CIK细胞(每鼠2×107/0.2 mL)或生理盐水(每鼠0.2 mL)经皮注射(或通过埋在皮下的注射接头和管道注射)注入胃表面人工囊腔(分布于胃肌层);C、D组分别将同样等量DC-CIK细胞、生理盐水注入模型鼠腹腔.而后各组每3d同法注射1次,共注射6次.A、C组前3次治疗时均同时注射人重组IL-2 6000 U.末次注射后5d手术剥出胃肿瘤,测肿瘤体积,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 结果: 诱导CIK 13 d后细胞中CD3/CD56阳性率(51.7±15.2)%明显高于诱导前的(2.7±1.5)%(P<0.01),提示CIK比例较高;诱导DC7 d后细胞中CD83、CD86/HL-DR阳性率(79.6±8.2)%、(32.6±4.6)%明显高于诱导前的(2.7±0.6)%、(3.5±1.7)%(P均<0.01),提示DC成熟度较高.效靶细胞比=60∶1时,DC-CIK细胞对SGC-7901细胞杀伤率为(79.6±8.6)%.治疗后,A组的肿瘤平均体积为(39±16) mm3明显小于C组相应值(63±24) mm3 (P <0.05).A组的肿瘤生长抑制率为56.2%明显大于C组相应值34.4%(P <0.05). 结论: 经小鼠胃表面人工囊腔输注DC-CIK可明显抑制胃肿瘤生长,其抑瘤效果优于经小鼠腹腔输注DC-CIK. 本法的特点: ①将胃表面部分浆膜去除,使移植的效应细胞接触肌层组织,有助于移植细胞生长、迁移入胃壁. ②将聚丙烯PP薄膜(或用其他生物相容性好的膜)和3D细胞培养支架海绵( 或其他孔隙互通且不易被细胞贴附堵塞的海绵状物).周边封连成闭合袋,将此袋缝接盖于已去除浆膜的肌层上即为人工囊腔. ③用胶原凝胶封闭PP膜周边与胃表面间的缝隙缺损,并涂封整个PP膜表面,可加固人工囊腔防止损伤漏液(自身血管可能逐渐长入胶原凝胶层). ④人工囊腔中的纤维团可引导经皮注射(也可用超声引导). ⑤如果脏器或病灶部位较深,还可将一管道(硅化塑料管、硅胶管或Ommaya囊管等)穿过人工囊腔PP膜插入囊腔(插孔密封),管道外端与埋于皮下的注射接头或囊头接通,再经皮穿刺通过接头、管道向人工囊腔内注射. ⑥如果是乳腺肿瘤或其他较表浅肿瘤,可将人工囊腔夹于切除肿瘤后的组织腔隙间(海绵层朝向组织).用人工囊腔在实质表面或组织之间保留一较大的”组织裸面”供移植细胞或药物进入机体.
胃肿瘤 杀伤细胞疗法 经胃表面人工囊腔注射法 疗效评价
徐兵 杨晓梅 吴林岚 黄素钦 吴开木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肝病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25 福州市菁华崇辉医院内科,福建福州350001 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专家组,福建福州350001
国内会议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外治法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国际学术年会暨首届中医肿瘤临床创新与标准化论坛
北京
中文
47-52
2015-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