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0-2013年社区感染沙门氏菌临床症状及耐药分析
目的:沙门氏菌是世界范围内引起社区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源菌之一。广谱头抱菌素和哇诺酮类药物是治疗严重沙门氏菌感染的两种主要药物,二者的不当使用使沙门氏菌的耐药性进一步升高。截至目前,世界上己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多重耐药沙门氏菌株。本文主要研究北京市2010-2013年社区感染沙门氏菌临床症状及耐药分析。 方法:依照以前报道,招募2010年4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到北京某三甲医院就诊的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例1522名。所有患者都来自北京本地,发病前一周没有旅行史。使用感染性腹泻监测和报告系统(GCSR)采集这些病人的临床和流行病学信息。收集的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就诊时间,是否发热、咳嗽、呕吐、食欲减退等。收集他们的便标本,采用常规便培养方法分离沙门氏菌和其他常见肠道病源菌。76名患者沙门氏菌便培养阳性。 结果:比较了沙门氏菌培养阳性患者和所有肠道病源菌培养阴性患者的临床症状,又进一步研究了这76株沙门氏菌的耐药谱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发现3株沙门氏菌对至少10种抗生素耐药,药物种类涵盖头抱菌素类、哇诺酮类和氨基糖昔类药物。 结论:1.头孢菌素类及喹诺酮类药物是目前临床治疗沙门氏菌感染的主要药物。2.本次调查发现,TEM-1型和oxA-1型b-内酞胺酶是目前北京市沙门氏菌耐青霉素和头抱菌素类药物的主要机制。
急性感染性腹泻 头孢菌素 喹诺酮 耐药机制 沙门氏菌 病菌感染
崔海洋 王宵雪 李继珊 霍哲 白书媛 王永全
北京市西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
国内会议
河南开封
中文
12-16
2015-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