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研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防控
目的: 识别海洋科研作业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来源、分布和接触方式,提出防控措施. 方法: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调查法、系统工程分析法、文献复用法等方法,识别海洋科研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从存在特征、接触方式、接触时间、主要危害特性及影响的岗位五个角度分析危害因素的接触特点,预测其危害程度.针对危害因素提出工作场所和个人防护的关键预防控制措施. 结果: 海洋科研作业具有间断作业与连续作业并存、季节性、短期与长期作业并存的特征,作业人员主要为观察、采样、探测、实验岗位,可能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化学因素和放射性因素.物理因素以噪声、高温、低温、紫外辐射危害为主,化学因素以苯、酸、碱、醛类为主.观察、采样、探测、实验岗位均可接触噪声、高温、低温、微波、全身振动,低温和高气压对采样和探测岗位的潜水人员危害最大,实验岗位接触化学毒物为主,观察岗位的职业病危害程度相对较低. 结论: 海洋科研作业可能存在的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以慢性影响为主,但接触实验试剂、高温、高气压存在发生急性危害的风险,科研作业启动前应做好各种危害的前期预防工作.
职业病 致病机制 健康管理 海洋科研作业
李荣宗 温翠菊 徐海娟 刘明 苏世标
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0
国内会议
广东惠州
中文
103-108
2015-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