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不同颅内压力的亚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患者临床特点

目的: 观察不同颅内压力的亚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和预后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亚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病例,按脑脊液压力检测分为颅内压高组(≥200mmH2O)(A组)26例,颅内压正常组(80 ~ 199 mmH2O)(B组)29倒.观察两组临床表现及头颅CT异常的变化特点,比较两组发病、恶化、好转和基本恢复持续的时间及全病程的时间. 结果: 55例患者只有头颅CT显示恶化的时间与症状体征恶化的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55,p<0.05).2组间症状体征、头颅CT持续时间比较,B组病情恶化出现最早,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9 P<0.01),但B组症状体征好转较A组快,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 P<0.05).头颅CT恢复B组较A组快,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 P<0.01);而头颅CT从发病出现异常到恢复正常全病程A组持续时间较B组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 P<0.01).A组头颅CT、脑脊液压力好转时间及全病程持续时间均比症状体征持续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41、5.11,P<0.01).B组症状体征出现恶化时间比头颅CT显示异常的时间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5 P<0.01),而恢复时间和整个病程持续时间均较头颅CT恢复所需要的时间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2、-2.14,P<0.O1和P<0.05).其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亚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临床特征为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脑脊液压力不同其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各异.即使脱离接触后仍继续恶化,病程迁延,病情重且复杂多变.

职业中毒 1,2-二氯乙烷 颅内压力 临床观察

张伊莉 刘薇薇 陈育全 潘静 叶更新 刘移民

国内会议

广东省职业健康协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

广东惠州

中文

152-157

2015-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