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以德国的”凡尔赛宫”为例,解读欧洲17-18世纪的中国风建筑

欧洲17-18世纪启蒙运动影响了王权.欧洲人对于中国的想象,经过几个世纪海上丝路源源不断的器物交流,再度伴随宫廷贵族的艺术消遣而刮起了强劲的”中国风”.本文以德国的”凡尔赛宫”——勃兰登堡的”无忧宫”为例,探讨17-18世纪中欧交流的网络背景中,因帝王的品味嗜好影响的宫廷文化与历史因素的相互作用,所带来的建筑材料的创新性运用,由此产生的建筑艺术及其建造工艺的转译与变化.精美的瓷器,是腓特烈二世童年与祖父把玩的艺术品,并以此材料创新性地设计建造了”中国茶室”.”Cathay”游牧民族意象,隐约反映在腓特烈时代的欧洲混杂在洛可可建筑艺术中的”中国风”建筑.

中国风建筑 宫廷文化 历史特征 艺术价值

梅青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

国内会议

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

哈尔滨

中文

137-149

2015-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