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机器”美”的历程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西方经典美学都将”机器”视为丑的化身.然而在近代,它却成功地完成了一次由”丑”到”美”的华丽转身.这无疑与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商业文明大发展的历史背景有着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国内关于”机器美学”的介绍,大多重点强调对于柯布西耶”建筑是居住的机器”这一口号的解释,这样的研究语境逐渐形成了一种个人英雄式的历史”言说”.本文力图还原机器是如何逐渐进入人们审美视野,并逐步确立起相对稳定的价值标准的历史过程.自工业革命以来,机器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人类力图主宰的现实和精神世界。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在从人类的工具到仆役、战友、伙伴,不断改变着自己身份的同时,其外在物质形态和在人们内心中的形象,也发生着了巨大的转变。人类在创造、适应、接纳机器的同时,不断发掘着机器之“美”。仅仅将机器美学作为一种艺术思潮,来研究其内在的逻辑理性精神和简洁纯粹的几何形式语言,或者更严谨的说,仅仅延续传统艺术史的思路和叙述模式,从风格形式的视角来解读这种“艺术思潮”,并不能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对应,也无法系统、完整地体现工业时代波澜壮阔的伟大精神。相反,这种风格化的认识、记述式的研究和表面化的分析,必然会使建筑创作长期停滞在一种形式模仿状态。

现代建筑 机器美学 价值标准

汪江华 高玮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国内会议

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

哈尔滨

中文

196-201

2015-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