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脂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

中国古代医学典籍尚未见到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名的确切记载,但根据其症状和体征,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的“肿胀”、“脉痹”、“瘀血流注”、“股肿”等范畴。祖国医学通过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病因病机的不断探讨,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病机为湿、热、瘀互结,血脉瘀阻贯穿始终,是本病基本病机。本研究中,脂蛋白(a)在湿热组和血瘀组间存在非常明显差异(P<0.01),其余血脂指标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经相关性研究发现脂蛋白(a)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辨证分型存在正相关(P<0.05),其余血脂指标与辨证分型无明显相关。以上研究说明血脂的各项指标对中医辨证的分型并没有太大意义。血脂的升高是在患者长期的生活中缓慢形成的,并非短时间内的急剧变化,脂质代谢紊乱更直接说明的是DVT患者长期所处于的一种体质状态,升高的血脂或影响脏腑功能,或导致气血运行障碍,导致机体处于一种痰湿、瘀血状态,一旦受到致病因素的侵袭,就很容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在深静脉血栓形成初期,升高的血脂作为一种痰湿病理因素作用于人体,一方面痰湿困脾,导致脾失健运,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发挥失常,津液不归正化,化而为湿,导致全身浮肿,另一方面,痰湿黏腻,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或阻于脉道,或聚于皮里膜外之间,津液留滞,发而为肿,表现为疾病初期的湿热下注。升高的血脂得不到纠正,痰湿日久必然导致血行不畅,瘀血流注,血不利则为水,表现为疾病后期的瘀血状态。脂质代谢紊乱在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成分和含量可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是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它作为不同的致病因素出现,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发病机制 血脂 中医证型

王雁南 梁刚 张玥 陈柏楠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国内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七届学术大会

石家庄

中文

325-328

2015-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