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疗法在免疫性血管炎治疗中的意义微探
免疫性血管炎证属本虚标实,在急性期为邪盛新瘀发生阶段,全身性症状和局部皮损的血管炎免疫反应症状群进行性加剧,甚则累及内脏;以邪实为主,故以祛邪为主(中医消法),抓主此期以热毒,湿热,血瘀型为主。故以急则治其标为原则,投清热解毒,凉血利湿,化瘀通络药物,使热退湿化瘀消,控制病情发展,不致毒邪内传而侵犯内脏。在缓解期以标本兼治为原则,为邪退生新,正虚瘀留阶段。全身症状和局部皮损,各种血管炎症候群逐渐趋向好转缓解。扶正祛邪并用(中医托法),予清热养阴,益气通络药物,使正胜邪退,托毒外出,促进皮损愈合。在恢复期或血管炎病变早期,以缓则治其本为原则;为邪去正胜,旧瘀未净阶段。全身症状局部皮损及血管炎症状恢复到一定水平,病情相对稳定。此时以正虚为主证。以扶正为主(中医补法),用益气养阴,温阳健脾药物,扶正固本,调和阴阳气血,使气旺阴足邪退络通,皮损愈合,诸症消止,使失衡状态下的病理反应达到平衡。
免疫性血管炎 中医病机 辨证论治 中药治疗
张海丽 郭伟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国内会议
石家庄
中文
428-429
2015-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