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3.OT高分辨核磁共振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特征

目的:通过颈动脉3.0T高分辨核磁共振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组织成分特征.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入选从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行3.0T颈动脉高分辨核磁共振检查患者104例,剔除核磁共振图像质量差的患者,最终纳入97例患者,根据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成三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50%>狭窄程度>0) 16例;单支血管病变组(一支血管狭窄程度≥50%)48例;多支血管病变组(两支或三支血管狭窄程度≥50%)33例.比较三组患者颈动脉钙化斑块、富含脂质坏死核心、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的发生率. 结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富含脂质坏死核心检出率明显低于单支血管病变组”18.8%(3/16)比64.6%(31/48),P=0.002”和多支血管病变组”18.8%(3/16)比69.7%(23/33),P=0.001”,而单支血管病变组和多支血管病变组之间脂质坏死核心检出率无明显差异”64.6%(31/48)比69.7%(23/33),P>0.05”,三组间总的斑块检出率、钙化斑块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支血管病变组中2例患者检出斑块内出血,其余两组中未见斑块内出血.所有患者颈动脉未见斑块溃疡、破裂等特征. 结论: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内富含脂质坏死核心组分发生率高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提示颈动脉斑块组分特征可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相关.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颈动脉斑块特征 临床应用

宋昌鹏 徐晓薇 隋滨滨 金鹤 陈步星 王德昭 胡宏宇 付强 陈威 王茜 郭彩霞 田俊萍 马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心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射科

国内会议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论坛2015

北京

中文

96-103

2015-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