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获得的类型学:一个分析框架

本文首先论证了空间情境化的方法论策略,以及居住空间实践这一主题对于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人口研究来说,具有填补空缺的重要价值.其次,本文对一条重要的时间线索进行了追溯,试图建构起一个关于流动人口城市居住空间获得的类型学模型:这个类型学模型本身又可分解为主流模式和辅助模式两个构成部分.本文对主流模式的三个亚类——族群聚居区(ethnic enclaves)、作为转型地带的城中村(urban village as transitional zone)和居住空间的边缘化(the marginalization of residential space),和辅助模式中的四个亚类——宿舍劳动体制(dormitory labor regime)、住家服务模式(domestic helper)、居住正常化模式(the normalization of residential space)和无家可归现象(homelessness)——进行了理论阐释,勾勒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获得的多个社会过程/社会机制.第三,作为总结,论文分别对这七个亚类所涉及的社会变迁因素(结构性条件所带来的机会和约制)和社会能动因素(作为社会行动者的自主性/自发性/批判性)进行了考察,认为当前中国流动人口城市居住空间获得的种种社会模式,是两者互动的一个结果.

流动人口 居住空间 城市化进程 类型学

李蔚 刘能

上海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上海200233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871

国内会议

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21-29

2015-06-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