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先秦散文与诗歌文体兼容的”原型”形态
文体之间的互相渗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普遍现象.先秦诗文在用韵、排偶、比兴、取象、抒情性和跳跃性等方面这种一体不分的状况,说明了早期散文文体内部就包含着诗的基因、早期诗文在文体上可以兼容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它使得秦汉以后历代散文家“以诗为文”、历代散文接受强势文体诗歌的渗透影响,成为可能并变得容易。作为中国散文的源头,先秦散文与诗歌一体不分的状况,构成了散文初兴时期的一种“原型”形态。所谓“原型”,按照鲍特金的说法,意指“一个特殊形式或模式,这个形式或模式在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的变化中一直保存下来”。 ①先秦散文与诗歌这种一体不分的“原型”形态,即在后世散文发展史上“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的变化中”薪火传承,世代永续,对历代散文创作甚至对整个民族的思维形态,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中国人不重逻辑思维偏重形象思维的特点,实质上就是一种诗性思维,这种思维特点在哲学、历史属性的先秦散文里,就有如前所述的突出表现。先秦而下,以诗为文,成为历代散文家们普遍采用的创作手法。他们往往像写诗一样结撰散文,精心取象,妙用比兴,强化抒情,调协声律,锤炼语言,营构意境,使电国散文诗情洋滋,诗意盎然,呈现出显著的诗化倾向,具有突出的诗性特征。两汉文家如司马迁,“得于《诗三百篇》及《离骚》居多”,与司马迁齐名的司马相如,则是学《离骚》‘得其词者”。 ②,魏晋南北朝辞赋骄文,更加讲究对偶和平仄声律,在语言形式上进一步与诗歌接近,山水小品文“可以和二谢山水诗比美”。 ③,透露了山水诗题材进人文章领地的消息;散体文如哪道元的《水经注》“叙山水,峻洁层深,奄有《楚辞·山鬼》、《招隐士》胜境”。 ④,其“片语只字,妙绝古今”的成就,也多得力于“以诗为文”手法。唐代散文以韩柳为代表,何掉说韩文多“诗人比兴之道”(((应科目与时人书》评语)于有“诗人之意,’(《蓝田县垂厅壁记》评语),曾国藩更推祟韩文是“低回唱叹,深远不尽”的“无韵之诗”(《题李生壁》评语)。林纤在《韩柳文研究法》中指出:歼文有诗境,是柳州本色。”认为《永州八记》一类“写景之文,即王维以画人诗,亦不能肖”。宋代苏轼的散文如“行云流水”,“姿态横生”,摆去拘束,集以诗为文之大成。至于明代小品文,从内容到形式,已是不折不扣的“散文诗”。清代和近代最有影响力的桐城派散文,标举“义法”,讲求“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其中“格、律、声、色”就属诗学范畴的概念。以朱自清、郁达夫、何其芳、沈从文、杨朔、汪曾棋、余光中等为代表的现当代散文家,也较好地承传了“以诗为文”的悠久习尚。凡此,均可看出先秦散文与诗歌一体不分的“原型”形态度越时空的深远影响。
古代文学 先秦散文 先秦诗歌 原型形态 文体兼容
杨景龙
安阳师范学院中文系
国内会议
福建武夷山
中文
42-53
2010-08-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