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汉代奏议的进谏艺术

奏议是我国古代臣下上奏君王文书的通称,议论的内容多为朝政大事,属于公牍文体.在封建社会,臣下进谏言出法随的皇帝,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一句谏言,数行文字,若称皇帝心意,龙颜大悦,可以起到拾遗补阙、匡时救弊的作用;若触”逆鳞”,则有可能丢官、被杀.如何让唯我独尊的皇帝对自己所进谏内容有所采纳,又要把上书的风险降到最小程度,是进谏者伤脑筋的事,也是汉代总结进谏理论,讲究进谏艺术的原因。 分析了汉代对进谏的理论的分类,着重介绍了汉代奏议的讽谏艺术。讽谏艺术具有关心个人,曲折尽情、隐喻明理,旁敲侧击、随机应变,煞费苦心、侧面迁回,借古讽今、借题发挥,绵里藏针、理直气壮,起死回生、逆向思维,技高一筹的特征。汉代奏议作者的逆向思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新论证。二是新观点。 汉代去今已近两千年,其奏议灵活机智的进谏艺术,仍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首先,从信息传播方面看,在封建社会,进谏者要采用某些异乎寻常的劝说方式,才能奏效,这说明下对上的传播途径并不通畅。其次,从谏者方面看,宜采取灵活曲折、委婉含蓄的讽谏。最后,汉代士人在进谏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讽谏艺术。

奏议文书 进谏类型 讽谏艺术 汉代

王启才

阜阳师范学院

国内会议

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

福建武夷山

中文

125-132

2010-08-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