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案谈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优势与局限
现代中医对心衰的病因病机认识总体趋于一致,认为心力衰竭总的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证以气虚为主,可兼见阴虚或阳虚,标实主要为血瘀和水饮。心力衰竭临床常见的演变顺序为气虚-气阴两虚-阳虚-阳虚欲脱,并由虚致实,虚实夹杂。从病程进展看,早期多以气虚证表现为主,中后期血瘀证和水饮证显著。此三者为心衰的核心证候,也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辨证论治是中医最重要的特色,也是临床施治的基础。充血性心力衰竭作为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病证,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探求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及优化治疗策略。本文针对气虚证、血瘀证、水饮证三种不同的证候,给出了具体的用药方法。
心力衰竭 中药治疗 临床药理 疗效评价
戴雁彦 郝锦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国内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成立大会、第一届全国中西医介入心脏病学论坛暨第六届长城国际中西医心脏病学论坛
北京
中文
141-143
2015-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