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创作断想三则
小说家当然可以口语的形式书写一部关乎口语文化的小说,也可以「小说惯用书面语」之形式创造一部关乎口语文化的小说。作者有他自己的个人成分,这关乎个人癖性、文化养成,甚至可能关乎市场需求。但无论如何,站在一个艺术家的角度,当讨论一部作为或优秀或拙劣的艺术品之小说,重点毕竟是一个个人化的深沉视野,个人化的特色,而不在作者的身分,也不在于作者对于任何文化传统的「继承」。以小说艺术观点而言,任何所谓「继承」,并不比一个个人化的独特视野、或小说家如何「化用」那些「继承」以创造此一独特视野来得更重要。没有什么比一个观点、一个视野的深邃丰富更重要的了。一部小说并不会因为它继承(或不继承)了什么而变得更优秀,但一部小说绝对会因为它提供(或无法提供)一个独特而深邃的个人视野而关键性地决定了它的艺术高度。真正无可回避的是,所有创作都必然是个人化的。作者认为,这确实是昆德拉对小说之本体论一独具慧眼之论述。「悖谬」此一词汇或许极易令人联想至「对立面」—原本毫无政治自觉且毫无谋反意图的主角A最终成了叛逃者,这看来确实是情节上一次鬼使神差的急行军—向原初状态的对立面。但事实上,优秀的小说(之可能性)远远不仅于此。有时你不见得一定要走到原初状态的对立面(180度大转弯)。多数时候,或许你只要走到另一个范畴(30度、60度、90度、120度),也同样足以呈现生命本身的荒谬与神秘了。作者认为「模拟论」就是,希望作者遵守与读者之间一不成文之默契。这非常合理,因为这本来就是读小说的默契之一;也因此,读者们希望在小说中遇见「活生生的、个性鲜明的、仿佛你在日常生活中便会遇到的人物」也就理所当然了。
当代小说 创作风格 个人化特色 终极悖谬思想 人物特色
伊格言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53-156
2015-05-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