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第七天》中的鲁迅幽灵--一则个案,关于”文学传统与创作新变”

在当下中国人关于文学传统的意识与视野中,20世纪中国文学传统所处的位置最为尴尬和模糊.对于中国当代作家而言,提起卡夫卡、福克纳、昆德拉、卡佛、村上春树等,往往眉飞色舞信手拈来;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汉语文学)传统则沦为最不愿意认领的”穷亲戚”,尽管这是人们最切身的传统,甚至如同空气一般须臾不可离.有研究者讨论过鲁迅文学意识中的“过渡仪式”:“并不是所有的‘过渡仪式’都会按部就班地根据三个步骤来进行。而鲁迅更可能是个例外,而不属于常规。”’在《第七天》里,“死无葬身之地”并不是现实世界与“安息之地”之间的“过渡”,如果一定要把这个特殊空间命名为“过渡”,那么,“‘过渡’未必指向目的,而‘过渡’本身就是目的”。

长篇小说 《第七天》 创作风格 文化内涵

金理

复旦大学中文系

国内会议

第三届两岸青年文学会议

北京

中文

191-196

2015-05-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