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前交叉韧带移植重建后撞击症:几种全新的撞击类型

自2012年11月以来,采用双源CT( Dual-Source Computer Tomography, DSCT)对连续134例ACL移植重建的后患者进行了扫描,三维重建股骨、胫骨隧道,重建ACL移植物并对骨隧道进行测量,同时观察膝关节伸直位下移植物的存在状态,特别是撞击情况。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a.DSCT扫描过程中存在医源性放射性危害;b.图像重建使得移植物及骨隧道“可视化”,但存在图像失真及人为误差,特别是获取剖面图时,存在角度和平面的误差,丢失信息和遗漏,多剖面显示可能弥补但增加工作量;c.本组移植物成像时间为术后第2天,膝关节处于最大伸直位但不是过伸位,因此过伸位成像可能有更高的撞击比率发生;d.由于新技术的应用,使得轻微撞击被显示出来,但其临床病理意义尚不明确,轻微撞击不足以损害移植物,但什么程度的撞击才具有病理意义,本研究没有涉及;e.在ACL解剖双束重建中,二次镜检PL束有很高的磨损比率、甚至吸收消失,很显然不是髁间窝顶撞击的结果。移植物撞击远不止本研究涵盖的内容,如外侧壁撞击,由于人们更多地关注胫骨隧道的前后位置,因此侧壁撞击还缺乏深入研究,Fujimoto等研究人为,胫骨隧道在冠状面上的位置与移植物与侧壁撞击的关系最大,由于胫骨隧道是在屈膝90度位建立,而膝关节伸膝最后的锁扣机制使得胫骨外旋,因此解剖双束重建中的AM束胫骨隧道应在印迹内尽可能靠内以免发生侧壁撞吉,胫骨隧道每外移l%,侧壁撞击增加1.4倍:Astur等发现在健康人当中约有lO%在ACL与PCL之间有生理性接触但没有症状。股骨隧道位置对此类撞击没有影响,而胫骨隧道位于印迹的后1/4时产生伸屈膝全程撞击,ACL-PCL撞击有人认为伸直位发生,但也有人认为屈膝时发生。总之还有很多课题需要研究解答。

前交叉韧带移植重建术 骨隧道 撞击类型

张春礼 徐虎 王迎春 丁明 杜天舒 赵阳

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骨科医院运动损伤科,西安710032

国内会议

第七届《中华骨科杂志》论坛

重庆

中文

194-199

2014-12-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