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时间观对针灸因时制宜的启迪
《内经》强调对疾病的治疗必须遵循季节气候的变化,在《内经》辨时治疗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子午流注学说”,进一步阐明了“因时制宜”在针灸治疗当中的重要意义。实践证明,根据“子午流注”理论,在患病的那一条经络气血运行之时进行针灸治疗,一般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因为经脉脏腑发生病变时,正气常借该经脉脏腑气血旺盛之时而与邪争,正邪交争,故病发作:经用针灸治疗,助其正气,衰其邪气,促使正复邪退,故病情减轻或痊愈。在内经“春夏养阳”的因时制宜治疗原则指导下,针灸在治疗方面创造了以艾灸或温热助阳药祛除体内伏留阴邪,预防和治疗虚寒证的“天灸疗法”,因时制宜的治疗思想不仅应体现在治疗时机的选取上,还应体现在针灸刺激时间长短方面。另外,针灸间隔时间的选择也是巩固治疗效果的一项重要环节。时间治疗学有较高临床价值,值得重视和推广。但不可否认,这种源于《内经》,发展盛行于宋、金元、明朝的治疗方法在针灸临床中正面临发展滞后的现状。其原因为何?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相关研究虽然很多,但是缺乏统一标准,这造成了科研结果的混乱性;定时取穴在现代社会中的难以操作性,以及应用的繁杂性。要扭转针灸时间治疗学目前的被动局面,使其有所发展,必须要在疗效的确切性方面的研究上寻找突破口,并且拟定出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操作标准。这样才能让因时制宜的思想更广泛和灵活的应用于针灸临床实践刍中。
针灸疗法 因时制宜理论 时间观 《内经》
梁志乐
越秀区中医医院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315-316
2014-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