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自发性民居空间建构模式研究--以厦门市曾厝垵为例
在”城中村”改造和清理一再被提上议题的今天,仍然有一部分村落能发掘自身地理优势、文化特色以及民居未来发展动向,并在建设中对此作出回应.诚然,在民居搭建中必然普遍存在不合理的甚至影响村落空间序列的做法,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合理的、机智的空间搭建方式,果断的去适应变化着的空间需求,也因此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曾厝垵就是一个典型实例.本文介绍了曾厝垵村落发展现状,将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变化所引起的环境,即所谓“文化的地点性”的变化出发,对空间利用和空间限定两个方面的营建机制以及与之相关的建构策略进行梳理和归纳。
传统村落 民居空间 建构模式 空间利用 空间限定
杨震鑫 王冬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650500
国内会议
呼和浩特
中文
225-228
2014-07-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