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蒙古包营造实践的人类学解读

本文以一个察哈尔牧业社区的蒙古包制作实践及记忆作为视点,试图展现了蒙古包。现代化语境中的一种特殊的变迁形式——结构形态的程式化与文化喻义的淡化并存的双重变迁.笔者重点描述了前工业化社会时期的本土制作技艺,意在强调其变迁程度之深刻。对于内蒙古地区的蒙古包,可以依据形态将其分为蒙古式与突厥式两种类型,依据天窗的结构将其分为插孔式与捆接式两种类型。依据覆盖物及构造结构,可分为固定的柳编包与可移动的毡包及芦苇包。本文所论及的蒙古包仅指毡包,它包括插孔及捆接两种类型,并在今日前者明显多于后者。在此依据蒙古包的构成,从选材、木制部分的制作、毡制部分的制作、绳索的制成四个方面加以论述其制作技艺。

蒙古包 营造技术 人类学 牧业社区

额尔德木图

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 010022

国内会议

第二十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

呼和浩特

中文

294-297

2014-07-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