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左肺右”理论刍议
《内经》中”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理论,由于其与实际解剖学的位置完全相反,故始终存在较大争议.此说指的并非肝肺两个脏器,而是应从四时五脏阴阳的观念出发将其看作对肝肺生理特性的判断.肝与肺分别代表了隐藏在其后的一大串功能系统,以及通过五行归类而得出的特性.金元时期,朱丹溪根据北宋理学阴刚太极学说创藏府阴阳升降学说,提出”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到了明代,”肝左肺右”之说,进一步发展为”肝升肺降”的理论.张景岳等提出将藏府的实际解剖结构与其功用,即”藏府之气”分离,即将肝左肺右释为肝气与肺气,这一思想又与”肝气主升”及”肺主肃降”的生理功能相联系,提出”肝升于左,肺降于右”的学说,首倡此说的是叶天士.在清代以后,脾升胃降、肝升肺降与心肾相交三个理论间联系日趋紧密,相互连通,三者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藏府升降模型,共同维持人体的各种正常的生理活动.
中医思想 肝左肺右理论 生理特性 功能系统
张宇鹏
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100700
国内会议
陕西咸阳
中文
58-61
2011-09-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