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新疆褐牛导入美国瑞士褐牛后代犊牛放牧补饲试验

目的:研究新疆褐牛导入杂交后代在不同生产方式下的生产性能与适应性.方法:选择美新褐杂交F1代、F2代犊牛68头,并按品种类型、性别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为放牧补饲生产,对照组为天然放牧生产.结果:结果表明:美新褐牛F1代、F2代犊牛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日增重显著(p<0.05),试验组F1代较F2代公牛日增重提高10%,对照组F1代较F2代公牛日增重提高16.95%,试验组F1代较F2代母牛日增重提高10.39%,美新褐牛F1代犊牛在试验中期(7月15日-8月15日)的补饲效果最好,公、母犊牛补饲收益为3.1元/头·日与3.25元/头·日,美新褐牛F2代犊牛在试验前期(6月15日-7月15日)的补饲效果最好,公、母犊牛的补饲日收益分别为3.3元/头·日与0.9元/头·日.结论:(1)牧区充分利用F1代的杂交优势开展生产,并在F2代的基础上适当的使用母本新疆褐牛公牛进行回交,提高放牧生产适应性;(2)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犊牛放牧补饲技术在伊犁河谷以6-8月应用效果最佳.

新疆褐牛 杂交技术 放牧补饲 生产性能 适应性

周振勇 张杨 杜玮 张金山 李红波 闫向民 卡德尔

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00

国内会议

2011中国肉牛选育改良与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

陕西杨凌

中文

207-211

2011-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