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缬沙坦对双氯芬酸钠相关小肠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双氯芬酸钠相关小肠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观察RAS中ACE2、AngⅡ、Ang(1-7)及Mas受体表达的变化,探讨缬沙坦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 方法:研究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缬沙坦组.空白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模型组采用800μM双氯芬酸钠干预24小时,缬沙坦组用10μM缬沙坦在造模前1小时干预,后予造模剂量双氯芬酸钠共培养24小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RT-qPCR检测AC E2-mRNA、AngⅡ-mRNA及Mas-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ACE2、AngⅡ、Mas及P-p38MAPK蛋白表达;免疫荧光定位细胞中Ang(1-7)表达。 结果:透射电镜可见空白对照组细胞间存在连接致密的带状结构,有微绒毛从细胞表面伸出,线粒体丰富,嵴清晰可见。模型组细胞表面微绒毛脱落,细胞间连接较松散,线粒体肿胀,嵴变短减少,胞质内可见较多空泡。缬沙坦组细胞间亦可见紧密连接,线粒体肿胀不明显,空泡较模型组明显减少。 结论:缬沙坦对双氯芬酸钠相关IEC-6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ACE2-Ang(l-7)-Mas轴,抑制AnyⅡ、p-p38MAPK等炎症因子表达,减轻炎症反应相关。

小肠上皮细胞 缬沙坦 双氯芬酸钠 药理作用

梁丹 董惠 孟立娜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国内会议

第二十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

长沙

中文

410-410

2015-06-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