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养期间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症状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容易受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冠心病患者由于病痛的折磨,加上缺乏对相关疾病知识的了解,对预后过于担心,使这部分人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紧张等心理危机。国外大样本流行病学资料显示,15%~25%的冠心病患者伴有抑郁症,其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也高于其他慢性病患者。有研究表明,焦虑、抑郁的发病过程中伴随免疫炎性反应系统的激活。其原因可能是焦虑、抑郁情绪通过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进而促进体内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增多。而炎性因子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炎性介质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始动因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的稳定性与炎性因子水平密切相关,炎性因子水平越高,斑块越不稳定,越容易发生心血管事件。 本文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通过心理干预,可减轻焦虑或抑郁水平,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能明显改善心绞痛的症状。因此,在冠心病的治疗过程中必须尽一切可能消除心梗患者的不良情绪,否则积极的治疗措施可能因为缺少良好的心理支持而减弱作用,对焦虑和忧郁较重的病人应予心理疏导,指导病人全身放松,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冠心病 病理机制 心理干预 超敏C反应蛋白
唐慧明 周继光
南京军区庐山疗养院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277-279
2014-04-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