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头针治疗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学认为,中风病为内风挟痰、火、血、虚(气虚、血虚)上扰清窍(脑),致脑络阻遏,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所致。头针疗法是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区域定位施治。顶颞前斜线相当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在头皮上的投影。直接刺激该区既可改善大脑皮层血液循环,增加血氧饱和度,使相应局部缺血区的脑血流障碍得以改善,也可促使因出血灶压迫,兴奋性受抑制而处在休克或休眠状态下的脑细胞觉醒并迅速恢复其兴奋性,进而使患肢的运动功能逐渐得以恢复。从中医理论来看,针刺的同时,配合患肢被动运动,可使患者注意力集中于动的患部,有利于激发经气并较好地导引“气至病所,抵御病邪”,且能活跃患部肌肉,使沉睡、僵硬状态下的神经觉醒。针刺与锻炼相辅相乘,共达舒筋活络,气通瘀散之功。据现代医学脑功能与脑血流关系的某种实验证明,疼痛性刺激能激活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血流量增加,并以中央前区的血流量增加尤为明显。机体不同部位的运动能激活大脑皮层相应部位的血流量增加。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在头部进行多区域针刺与反复功能锻炼(患肢被动运动),使遍布手和足的末梢神经从无知觉到疼痛敏感。痛觉反射性对大脑相应部位血流量增加使脑细胞代谢增强,从而促使患肢功能恢复。患肢的活动促进了局部的血液供应,防止了废用性萎缩,关节粘连的发生。用这种方法进行头针治疗,有利于神经功能的不断恢复和巩固,比单纯强刺激捻转,更符合神经反射弧的生理学原理。

中风 偏瘫 头针疗法 临床疗效

杨茜姝

黑龙江省干部疗养院

国内会议

中国康复医学会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届学术会议

广州

中文

334-336

2014-04-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