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养生的最好经典
以般若为方便,通过行深观照,窃见五蕴皆空,度脱一切苦厄是本经所说的目的。什么是人生的苦厄?佛教以为,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炽盛。这其中:生、老、死苦是客观规律,是不可抗拒的;病可分为身病和心病苦,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由人为控制的;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是心苦,通过一定人为的努力,是可以避免的;五蕴炽盛是苦苦,总括身心,能正确对待,对身心是有利的。 要深刻反思一下,这一切苦厄的所感究竟是谁?溯本追源,皆由我入迷执五蕴,认此幻妄身心为实我,演成我执牢不可破,由我执故而起贪恋取着,其病源就在不能照见蕴空这一点。若再切实一点,原因皆由不了解色蕴非实,故对境贪恋,由领受而想相,依想相而造业,由业牵识而受生死,因受生死,故有一切苦厄。菩萨以般若无相观,观此五蕴身心皆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于是,自然没有自私自我的颠倒执着而去广造一切不合理的恶业。恶业是苦因,生死为一切苦本,今既无苦因,则生死永断,自不受一切苦厄。所谓既无原因,安有结果!如色蕴空,则能度脱依此身所生的生、老、病、死之苦。受、想、行、识四蕴空,则能度脱依心理作用所产生的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炽盛带来的苦。从总的来说,我人的苦均由人我执的偏私和法我执的偏见而至贪、嗔、痴所引起。故此,空五蕴则贪嗔痴等烦恼无由生起,便不会造出许多烦恼的事(业)来。当知,一切烦恼是病的祸根,根既断,则诸病无由生起,自然诸苦不生了。由此可见,解决心地问题,便是养生的关健。由此想到,古人说高人的养生重在养心是不无道理的。而这里所介绍的佛教中《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便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最好经典。如果能深刻理解,并能依教实修,则受用无穷,什么心理困境都能解决。一旦心理困境得以解决,亦即能看破事相而能体解性体,便能放下万缘,既能放下,则心无挂碍,知无所得故。于是病根消除,病根既除,则身心康健矣,养生即达目的,前面所说的二十一世纪的各项健康指标便可轻松达到了。
养生学 佛教经典 健康指标
释怀善
尼泊尔蓝毗尼中华寺
国内会议
第三届生活方式与健康国际论坛暨世界健康生活方式促进会联合总会第三次大会
南京
中文
26-32
2012-10-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