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病原体的鉴定及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检测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PVOD)的病原体并探讨其临床特征. 方法:采用COPAN FLOQSwabsTM柔软鼻咽型植绒拭子收集2013年5月至2014年10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确诊的20例PVOD患者嗅裂区及总鼻道标本.采用Luminex xTAG RVP FAST v2 CE-IVD Assay Kit液相芯片技术检测嗅黏液18种呼吸道病毒.用pUC-TSimpleTA Kit克隆试剂盒构建质粒扩增人副流感病毒3型(Human 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3,HPIV3) HN基因,用绝对定量Real Time PCR重复检测PIV3.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4年8月到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就诊的连续141例PVOD患者的病例信息,包括调查问卷获取一般信息及发病症状,主观嗅觉心理测试采用Sniffin” Sticks Test. 结果:20例明确诊断PVOD的患者7例(35%)鼻病毒阳性,1例(5%)冠状病毒OC43阳性。嗅觉丧失的PVOD患者病毒检测阳性率大于嗅觉减退患者的阳性率(18.2%vs66.7%,P<O.05),HPIV3检测结果为阴性。回顾性分析连续就诊的141例PVOD患者,男女比例为1:2.3,患者年龄在30-40岁,50-60岁有集中的趋势。鼻堵、鼻涕、喷嚏是PVOD最常见的鼻部症状,咽痛、咳痰、咳嗽是最常见的其它症状。 结论:鼻病毒和PVOD关系密切,是可能的病原体之一。COPAN植绒病毒采样拭子及UTM病毒转运系统联合xTAG@ Respiratory Viral Panel Fast v2病毒检测试剂盒能够鉴定PVOD患者嗅裂区的病毒感染。大样本PVOD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进一步提示PVOD的发生可能和性别、年龄等因素有关,但目前我们对这种复杂疾病的认识十分有限,筛查出的这些致病病毒如何影响宿主的嗅觉功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嗅觉障碍 病原体 病毒感染 临床观察
田俊 魏永祥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北京100029
国内会议
2015年全国鼻科年会暨第七届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疾病专题学术会议
天津
中文
29-30
2015-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