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副溶血弧菌毒力评价小鼠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评价副溶血性弧菌毒力的小鼠模型,为研究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材料方法:将不同剂量的RIMD210633菌液经腹腔感染4-5周龄雌性Balb/c小鼠,注射剂量分别为109、108、107、106CFU/只,观察小鼠的症状及死亡数,以确定最佳感染量;然后将不同盐分浓度(2%NaCl和0.5%NaCl)下培养的RIMD2210633菌以最适浓度经腹腔感染小鼠,以确定最佳盐分浓度;在上述最优条件下,比较RIMD2210633株和S251株的小鼠致死毒性,同时通过PCR方法比较两株菌的基因型特征. 结果:高盐(2%NaCl)条件下培养的标准强毒株RIMD2210633,经腹腔感染107CFU/只的菌量,小鼠的存活率为20-30%.而环境分离株S251的小鼠存活率为l00%。同时两株菌的基因型特征分别为(toxR+,PGS+,tdh+,trh-)和(toxR+,PGS-,tdh-,trh-)。 结论:建立了评价副溶血弧菌毒力的实验小鼠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不同盐分浓度培养的强毒株与环境无毒株的毒力比较实验。结果可得RIMD2210633株的小鼠致死毒力远远强于S251株,这与基因水平上的预测结果相符。

副溶血弧菌 毒力评价 致病机制

郭李平 徐镔蕊 杜德燕 姜汉雯 邱业峰 周冬生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农业部动物流行病学与人兽共患病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71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农业部动物流行病学与人兽共患病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71 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北京100071

国内会议

2012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158-158

2012-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