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台湾公共艺术的反思--有机生命的公共艺术之可能性

中国人与西方人看待公共艺术时,多了西方社会所没有的隐形的风水观。既然公共艺术具有公共性意味,那么它与设置周遭的环境关系必然密切。公共艺术在台湾发展将近20年,然而却也发现许多与公共艺术相当不协调的所谓“公共性”的作品,人们与它们的关系并不密切,仅有的效果往往是大型地标性那种装置艺术作品的功能而已。但是相对于美术馆中的装置艺术作品的暂时性,公共艺术却具备永久性的设置企图,生活于周遭的人们不得不忍受那种一时审美价值下的永恒设置的不安、焦虑与抗争。但是,曾几何时,借由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试图打破艺术家内在的封闭性所造成的社会疏离感,因此高度信赖艺术家的想象力,但是相对于想象力的无限延伸,却欠缺某种足以令人普遍信服的价值标准来批判他们的作品。当提到传统中国风水观时,首先注意到人与存在环境的有机哲学以及营造理想环境的隐性企图。只是经由神秘主义的演绎与内在意味的丧失,风水全然被视为迷信。然而如果回归到人与自然,甚至天、地、人三者和谐下的有机生活环境之营建观点来重新审视公共艺术时,对于被艺术家高度内在化的公共艺术的未来发展,必然有所启发。

公共艺术 台湾 生活环境

潘襎

台湾佛光大学艺术学研究所

国内会议

环境美学国际论坛暨第七届亚洲艺术学会襄樊年会

湖北襄樊

中文

422-431

2009-10-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