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慢性心力衰竭防治中的运用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的表现,故称之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本病中医属”心悸”、”水肿”、”喘症”的范畴,证候表现为心气虚,心阳虚,心阴阳暴脱,演变过程始发于心气虚,逐步发展为心阳虚,最后导致心阴阳暴脱,血瘀和水饮为各类证候的病理产物,又可耗气伤阳,形成恶性循环.对慢性心力衰竭进行早期预防,合理治疗,科学管理,非常重要.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是心血管领域治疗的难点之一。目前中西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均遵循“治未病”理论,从“未病,既病,瘥后”三个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进行早期预防,合理治疗,科学管理。

慢性心力衰竭 治未病思想 疾病防治 临床应用

顾健霞

安徽省中医院心内科

国内会议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治未病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治未病”发展论坛

北京

中文

194-196

2015-04-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