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从希望感理论架构亲密关系暴力量表研究

过去心理学家多聚焦于个人病理学的研究,从缺陷、无助或负向的心理特质來解释,并未关注到个体本身所拥有的资源与长处,但近期出现典范的转移,开始重视个人的优势与能力(Seligman & Csikszmentihalyi,2000;Suldo & Huebner,2004),不再只是把家庭暴力视为施暴者个体的问题,而是将其视为整个文化、社会型塑出来的结果.家庭暴力事件中,大部分施暴者,不愿离婚,婚姻仍存有期待,除了受制于传统文化脉络影响,也有可能反应施暴者内心的害怕孤独与被抛弃(苏昭月、陈筱萍、周煌智、吴慈恩、黄志中,2005)。理解婚姻/亲密关系暴力中的相对人是如何认知家庭亲密关系幸福图像及希望感历程经验,将会有助于理解相对人之亲密关系希望感状态。

家庭暴力 亲密关系 希望感理论 亲密关系暴力量表

陈慧莉 黄财尉

国立嘉义大学辅导与咨商研究所

国内会议

第十七届(2014)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

江苏淮安

中文

101-114

2014-10-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