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致命武器效应及其病理学研究回顾与展望(非战争军事行动病理学研究Ⅱ)
非致命武器是指使人员或特定目标暂时失去行为能力,同时将人员的致伤、致死、致残率降至最低程度的武器装备。主要用于驱散闹事人群,制服暴力犯罪。根据使用的目标对象,分为军用、警用和两用非致命武器;根据物理作用特点,分为动能、机械、声学、光学、电力、辐射、化学、生物和复合非致命武器;根据运载工具,分为手控、固定、机动、陆基、空基和海基非致命武器;根据使用单位,分为单兵、战术(小组)、战略和全球性非致命武器;根据作用距离,分为接触式、超近程、近程、中程,远程和超远程非致命武器;根据目标类型,分为直接和间接反有生力量、反技术兵器和其他目标、反环境非致命武器;根据使用性质,分为进攻性、防御性、特种非致命武器。介绍了动能类非致命武器的体表损伤效应,非致命动能弹“间接损伤效应”,强声类非致命武器,强光类非致命武器,强电类非致命武器,电磁波类非致命武器,化学催泪类非致命武器,爆震类非致命武器的损伤效应。
非致命武器 类型划分 军事病理学 损伤效应
王德文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
国内会议
第九届全国生物医学体视学学术会议、第十二届全军军事病理学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军定量病理学学术会议
呼和浩特
中文
13-30
2014-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