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MODS小鼠病程不同阶段脾脏树突状细胞免疫活性变化特征

目的:认识脓毒症/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展中机体免疫状态转变的机制及免疫学变化的特征,针对病程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在病情尚未进入免疫麻痹阶段发现异常并进行干预,是防治脓毒症/MODS的重要策略。本研究观察酵母多糖诱导的MODS病程发展中脾脏树突状细胞(DC)免疫活性变化的特点,探讨脾脏DC启动免疫反应和负向免疫调节对MODS病情的影响. 方法:采用酵母多糖腹腔注射复制C57BL/6小鼠MODS模型,观察伤后不同阶段动物死亡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脾脏DC数量和脾脏DC表面MHC-Ⅱ分子和共刺激分子(CD86)、共抑制分子(PD-1,PD-L1)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酵母多糖致伤后小鼠脾脏DC L10和IL-12分泌量. 结果:酵母多糖腹腔注射致伤后,动物死亡集中出现在伤后24-48h和10-12d两个阶段;脾脏DC数量在伤后6h和10-12d呈双相增加;脾脏DC的MHC-Ⅱ和CD86表达水平在伤后6h-12h升高,随后逐渐降低,12d时达低谷;抑制性分子PD-L1/PD-1在伤后表达增加,伤后5d和12d呈高水平表达;脾脏DC分泌IL-12含量在病程发展中呈降低趋势,12d时达低谷.而DC分泌IL-10在伤后5d大幅增加,12d时达峰值. 结论:酵母多糖致伤后,小鼠脾脏DC的免疫活性经历了由增强到耐受的演变过程,伤后早期脾脏树突状细胞免疫活化和晚期的免疫耐受与MODS病情密切相关。

脓毒症 酵母多糖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脾脏树突状细胞 免疫活性

刘茜 吕艺 陆江阳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304医院)病理科 北京100048

国内会议

第九届全国生物医学体视学学术会议、第十二届全军军事病理学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军定量病理学学术会议

呼和浩特

中文

186-193

2014-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