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北京市雍和宫所藏的民族文物
北京市雍和宫是清代雍正和乾隆两代帝王的在潜之居.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将原址为明内务府的官房赐予四皇子允祯为”贝勒府”,后经”雍亲王府”、”行宫”等更迭,于乾隆九年(1744年),改为藏传佛教寺院,至今已经262年了.现在,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和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雍和宫还收藏有诸多民族文物,正如雍和宫各殿的匾额均为满、汉、藏、蒙四种文字一样,蕴含着多民族文化的一段段沧桑、厚重的历史.雍和宫所藏的民族文物反映出雪域、草原的民族文化是神秘的,从中可以感受到那庄严的宗教氛围,古老的民风、民俗和礼仪文化。同时,这些文物也反映了其审美观念与理想情操,是藏、蒙古、满等民族历经岁月的风雨、世代的传承,并在与自然长期的和谐、圆融中形成的,是人们自我善法的心灵的实践,是五彩祥云映照下的沃土孕育的结果。重点介绍了雍和宫收藏的风马旗印版,表现民俗内容的唐卡,藏、蒙古民族饮茶用具和鼻烟壶等民族文物的文化内涵。
博物馆 民族文物 地域特色 文化内涵
李立祥
北京市雍和宫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204-212
2006-0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