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阴虚证与肾阳虚证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代谢相关机制差异分析
目的: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中属于肾阴虚证与肾阳虚证患者临床基本资料、骨密度和骨标志物四项等指标,探讨两种证型患者间的差异. 方法:选择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并诊断为PMOP的患者,根据中医证型诊断标准纳入肾阴虚证与肾阳虚证患者,收集两种证型患者年龄、绝经年龄、绝境年限、体重、身高、BMI等临床资料,并检测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T值、I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rocollagenI N-terminal peptide,PINP)、β-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β-cross linked C-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N端骨钙素(N-MID)、25-羟维生素D(25-OHVitaminD).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种证型患者间各临床资料及相关指标间的差异. 结果:肾阴虚证患者与肾阳虚证患者在年龄、绝经年限、体重、身高、BMI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阴虚组患者体重超重人数所占比例明显多于肾阳虚证组(P<0.01)两组间BM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MD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β-CTX、N-MID、25-OH VitD三项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PINP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肾阴虚证与肾阳虚证PMOP患者在BMI、BMD及骨标志物PINP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肥胖及骨形成速率的增加可能是肾阴虚证患者BMD明显高于肾阳虚证患者的可能原因.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肾阴虚证 肾阳虚证 骨代谢
李悦 姜自伟 曾景奇 虎群盛 黄枫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广州510405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510405
国内会议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国际骨与关节疾病高峰论坛
北京
中文
99-105
2015-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