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脑出血后出血灶体积和糖代谢的18F-FDG PET/CT研究
目的:探讨大鼠脑出血后的神经行为学变化和出血灶体积及糖代谢变化规律. 方法:选取健康的SPF级SD大鼠10只,通过脑立体定位仪向其右侧尾状核注入Ⅰ型胶原酶和肝素制备脑出血模型,并于术后2h、 1d、2d、 3d、 5d、7d、 9d和16d时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NSS),采用PET/CT扫描检测脑出血2d和16d时出血灶体积及糖代谢水平. 结果:大鼠术后均表现出典型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神经功能缺失症状逐渐减轻,评分也相应的降低.从PET/CT图像上观察,与脑出血2d相比较,脑出血16d时出血灶体积缩小,其该区糖代谢水平升高,差异显著(p<0.05). 结论:随时间推移,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障碍明显改善可能与出血灶体积缩小和糖代谢水平提高有关.
脑出血 神经行为学 出血灶体积 糖代谢
朱燕 王友华 汤华军 冯悦 杨朝鲜
四川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四川泸州 646000 四川医科大学,四川泸州 646000 四川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四川泸州 646000 四川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室,四川泸州 646000
国内会议
福州
中文
127-130
2015-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