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药物潜在致心律失常风险评估新策略

2005年ICH颁布S7B, E14技术指导原则,建议新药开发过程中针对延长QT间期的风险进行非临床和临床评价,以确认药物对QT间期的影响,防止其上市后引起致命性心律失常。2014年我国CFDA颁布了“药物QT间期延长潜在作用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对我国新药研发过程相关的非临床安全评价做出了明确要求。S7B/E14以HERG钾通道和QT/QTc延长为核心的评估策略实施以来避免了延长QT的药物进入市场,但伴随对药物诱发心律失常机制的研究深入,以及新的评价方法的出现(如人干细胞来源的心肌细胞hSC-CMs的使用),现有评估策略显现出其局限性。近几年发现除HERG钾通道外,有些药物影响其它的离子通道而致心律失常,还有药物同时影响多种离子通道。另外,TQT试验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新的CiPA评价策略主要根据药物对通道的影响由计算机模拟系统预测致心律失常(以EAD出现为标志)的风险高低。包括三部分要素:第一部分是在体外(可利用表达克隆的人各种离子通道蛋白的细胞线)评价药物对心肌Na+,K+,Ca2+等多种离子通道的影响;第二部分是计算机模拟系统预测药物上述对各种通道的作用将如何影响心肌细胞动作电位(AP),特别是诱发EAD的风险大小;AP模拟是基于人心肌细胞有各种离子通道、泵以及转运体等精确计算而来。第三部分是在hSC-CMs验证药物对AP的影响。这种新的非临床体外评价模式(结合整体动物ECG以及I期临床ECG)将取代S7B/E14,成为新药研发早期高效、经济预测药物潜在心律失常风险的新策略。

临床药理 心律失常 风险评估 安全用药

许彦芳

河北医科大学(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山东路361号,050017

国内会议

中国药理学会安全药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四届安全药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广州

中文

107-108

2015-05-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