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思维与中国当代文艺学
按说,中国人应是比较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的,因为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儒家“中庸之道”中的“忠恕宽容”、“允执厥中”,以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核心资源的“道家”思想中“有无相生”、“反者道之动”之类见解,与辩证法原本是相通的。但世事无常,这个原本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20世纪以来,似乎越来越喜欢走极端了。“革命思维”,本质上正是知性思维。而知性化的“革命思维”,虽更有利于革命,却往往不利于建设;虽更利于改天换地的物质性实践活动,却往往不利于精神性的思想文化创造。因此,在当今时代,为了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警惕知性,切实破除“非此即彼”、“二元对立”之类的思维方式,回归真正的理性思维,在更深层次上解放思想,当是文艺学界,当然也是全国思想界、文化界应予深长思之,进一步高度重视的历史使命。
当代文艺学 知性思维 马克思主义 历史使命
杨守森
国内会议
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323-329
2014-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