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缺席与思想的越界--从新文学史上的”追溯晚明”现象说开去
所有的“追溯晚明”活动,目标在于寻找晚明与现代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对“晚明”的深刻认识理当是题中之义,但自肇始之日起,相关论者的立论根基就饱受质疑。“晚明”认识方面的偏颇首先表现为一些“常识性”错误。“常识”、“根基”不依托于史料,而凭借“理论”的支撑来保证其正当性,这无疑非常危险,一旦这些理论“受到挑战或者被推翻的话,它所带来的影响和震动是可想而知的”。由于现代学术分工的日趋细致,学科间形成了所谓的“不可通约性”,不能直接进入晚明研究领域尚属情有可原,但相邻学科己然进行了诸多新探索、提出了诸多新见解,却未能及时关注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当然,这里存在可能的辩解,虽说在相邻学科内部出现了诸多反思与异调,“传统”学说依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而 “多翻”确实有助于发现事实与理论层面的阔失,但若冀望于通过灌输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就能扭转相关人士的观念恐怕是一种奢望,对这一现象的反思函需超越具体层面,深入运行机制内部进行系统检讨。
文学史 追溯晚明现象 话语构建
王逊
南京中医药大学
国内会议
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483-493
2014-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