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文学理论的跨学科性

本文从发生学角度梳理了20世纪初到60年代几个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在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建构文学理论自主性的历史经验、美的跨学科性、和科学艺术诞生的跨学科事实的分析和阐释中,认为文学理论的跨学科品格是与生以来的故有品格之一,正因为文理论的跨学科性,它导引了文学理论的生命力,同时也为克服文学理论的困境提供了一条有效的科学的合理路径。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文学理论的跨学科性不能过度阐释和泛跨学科性。传统文论蔑视文学理论自主性,将文学理论跨学科性泛化,导致了文学理论的政治化、工具化、外部研究化。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过度强调自主性,反对跨学科性(实际上它们不自主的走在跨学科的道路上),最终导致了自这一流派的式微。到了20世纪60年代之后,文学理论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以及回归生活世界两大潮流,文学理论走上了更加广泛的跨学科道路,以至于泛文化,到了21世纪。后理论时代,文学理论重新兴起,它既反思以往泛学科和过度自主性的历史经验,力图建构一种健康的、科学的,又具有生命力的文学理论。西方许多学者都在探索,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当推伊格尔顿沃尔夫岗.伊瑟尔、安托万.孔帕尼翁、彼得.威德森等。后理论时代文学理论的走向问题,从轨迹上看,彰显出文学理论由普遍性转向相对性、由自主性转向跨学科性、由形而上逻辑建构转向形而下的现实关怀、由大理论转向小理论、由语义学的阐释转向语用学的品价。从所涵盖的问题域看,王宁教授在他的《“后理论时代”西方理论思潮的走向》一文中有详细分析。他指出:后殖民理论与少数人的话语、流散写作和文学史的重新书写、全球化与文化的理论建构、生态批评与环境伦理学的建构、语像时代的来临和文学批评的图像转折这些问题将成为文学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王宁教授所设置的这些前沿课题的研究,都是跨学科性的,单靠文学理论现有的知识和方法是无法进行科学的阐释和研究的,这就需要将上述课题置于大文化、一体化的学术背景下,通过跨学科的交叉融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或许才能开创出学术无人区,实现文学理论跨越式的发展。

文学理论 跨学科性 学术价值

冯毓云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国内会议

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223-229

2014-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